透過九型人格探索完整性:現代視角

文: 陳思宏 (轉載請註明出處)

著名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爾(Daniel Siegel)博士與九型人格大師大衛·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教授的開創性結合

近期,一本具里程碑意義的新書Personality and Wholeness in Therapy《人格與完整性治療》(暫譯)由丹尼爾·席格爾博士與其研究團隊發表,這本書結合了九型人格理論與跨人腦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IPNB),為人格探索和心理健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整合框架。

 

席格爾博士是精神科醫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臨床教授,並擔任正念意識研究中心的聯合主任。他長期研究人類意識、情緒與人際關係,著作如《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全腦教養法》、《第七感》等。而本書的另一位核心貢獻者大衛·丹尼爾斯教授,是九型人格領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九型人格領域的新里程碑

九型人格近一百年來一直背負著神祕學或宗教異端的標籤,而本書將九型人格引入了科學語境。席格爾博士透過跨人腦神經生物學,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的具體框架,不僅讓九型人格更具學術可信度,也為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帶來了更有效的實踐工具。

核心理念:超越型號,探索模式

  1. 不再談「型號」,而是專注於「模式」

在九型人格教學中,我們常說:「你不是你的型號(You are not your Type)。」席格博士的表述更為清晰,人格「型號」只是簡化描述個人行為傾向的方式,而並非真實存在的固定分類。他在書中提出九種發展路徑模式(Patterns of Developmental Pathways, PDP),這些模式描述了人們如何透過特定的情感、認知與行為策略來滿足核心需求。透過理解這些模式,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識自身的慣性反應,並學習發展更具適應性的策略。

 

  1. 人格是遊樂場,關鍵在於回歸完整性

席格博士將人格比喻為一個遊樂場,我們可以在其中探索,而非被其束縛成一座監獄。最終目標是回歸完整性(Wholeness):一種整合而和諧的存在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心智、身體與關係是深度連結的,能夠超越慣性的模式,實現真正的自由與成長。

 

PDP 模式簡介:一個成長的框架

席格爾博士將人類的基本需求歸納為三大核心系統:自主性(Agency)、聯結性(Bonding)與確定性(Certainty),這些系統對應九型人格的三大中心——腹、心、腦。

 

核心需求 未滿足的表現 正向狀態
自主性 力量與完整感 憤怒、挫敗 滿足感、力量感、內在整合
聯結性 情感連結與支持 難過、悲傷 愛與連結的喜悅、被看見的滿足感
確定性 安全與可預測性 焦慮、恐懼 自信、信任、好奇心

 

驅動性(Attendency)與向量(Vector)

書中進一步探討了人格模式的形成原理,提出「驅動性」與「向量」的概念:

  1. 驅動性(Attendency:描述個體能量與注意力的傾向方向,可分為向內(Inward)、向外(Outward)或內外交替(Dyadic)。
  2. 向量(Vector:指核心需求的驅動力量,例如自主性、聯結性或確定性。

向量

向內驅動 內外交替 向外驅動

自主性

1 9

8

聯結性

4

3

2

確定性

5

6

7

這種結構清楚地說明了個體如何在內在需求與外在互動間進行適應性的調節。理解驅動性與向量,能幫助我們辨識行為模式並尋求更整合的方式。

 

適應性:從慣性到整合

席格博士強調,人格的本質是一種適應性的策略,幫助我們應對生命中的挑戰。然而,當這些策略過於僵化,可能會成為個體的限制。他提出,透過覺察與練習,個體可以發展更靈活的適應性,從而增強內在的整合能力。

 

例如,一位六號人格(確定性向量,向內驅動)可能因自我懷疑陷入焦慮,但透過整合,他可以透過書寫、分享或聆聽他人的回饋來增強安全感;或者,他可以在與他人的聯結中看到自身的價值,找到新的平衡感。這種方法不僅讓個體脫離不滿足的恐懼,還幫助他們進一步實現完整性。

 

*********

多元情境測驗的實踐價值 

在這裡,我想特別分享這幾年發展的多元情境九型人格測驗。這份測驗的精神和目的,與席格博士這本書所談的內容不謀而合。透過測驗,我們可以探索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調適性,以及人格模式的流動。透過測驗報告的解讀,能與受測者一起發現近期哪些需求被滿足、哪些未被滿足,進而幫助受測者更靠近完整的自己。

 

書中最後提到:「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放鬆那些為生存而建立的平臺,幫助我們接觸到來自『可能性平面』的完整性,從而擺脫生存模式的限制,實現更大的自由與適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明白,完整性並非我們要『尋找』或『創造』的東西,而是我們內在深處已然存在的本質。

這也是我們期待透過九型人格與大家一起發掘的共同目標。

 

(此篇先針對這本書整體做介紹,後續將深入探討各人格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