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幸福秘密
文:陳思宏(轉載請著名出處)
幸福感,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幸福感,是許多人一直在追尋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幸福感不僅來自於共同愛好或性格相合,還來自於一些更原始的需求。這些需求,我們稱之為本能。
維基百科定義,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心靈的滿足」。只是生活中不一定要等到長期的幸福才會感覺快樂,有時候「小確幸」──微小但確切的幸福時刻──就足以讓我們感到滿足。無論是大幸福或小確幸,對我們來說,幸福感一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份。
那麼,親密關係中的幸福感來自哪裡?兩個人為什麼會選擇在一起,共同過著更緊密的生活?也許是外表吸引,也許是個性相合,又或者是共同的愛好或朋友,甚至是雙方在生活中互相照顧。不論原因是什麼,這些情感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兩個人在一起,會比獨處時感到更加幸福。嗯…至少在短期內如此。因此,雙方希望這種幸福感能持續,甚至增強。
只是現實生活中,當兩人進入親密關係後,無論是否步入婚姻,衝突點往往很快就會浮現。
本能需求影響親密關係
過去十多年,我常常從人格的角度去探討人際關係中的互補與矛盾,也會建議提升情緒自主性來改善關係。但近年來,我越來越意識到,真正關鍵的是我們的本能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如何影響我們的反應。
什麼是本能 (Instincts)?簡單來說,本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尋求安全與穩定(自我保存本能),建立社會關係(社群連結本能),以及追求突破與激情(性趨力本能)。親密關係中的很多摩擦,正是因為這些本能需求的差異而產生。
先說一個實際例子。
M是一家外商企業的高階主管,她對工作充滿熱情,總是帶領團隊突破重重困境,創造新機會。。她對生活中的吃喝住行這些瑣事毫不在意,甚至當她帶著團隊在五星級飯店慶功時,內心會想著:「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和時間在吃東西上?」
M和她的先生J其實相處得很好,生活中,J通常是安排餐廳、旅行和所有的行程的人,M覺得兩個人的搭配簡直完美。然而,結婚後,J偶爾會提到希望M也能一起參與家務,特別是在旅行計畫和未來新家設計上,他希望兩人可以共同討論和安排這些生活細節。
雖然這些期待對M來說都不是難事,但內心卻總感到困惑: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精力做這些事情?她覺得這些瑣事應該交給專業人士處理,把時間花在更有趣的事情上。
這樣的情境,應該聽起來應該不陌生吧?
從本能需求的角度來看,M對性驅力本能的需求很高,專注於突破、創造與變化,而對自我保存本能的需求較低,不希望耗費太多精力在日常生活細節上。而 J 則特別重視自我保存本能,期望通過共同參與家務和計劃來增進彼此的親密感。
當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本能需求時,衝突就自然產生了。
幸福是擁抱三種本能需要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小孩才做選擇。」其實,這在親密關係中同樣適用。我們不能只偏重某一種需求,無論是J一直委屈自己,還是M強迫自己放棄喜愛的事物,這都可能讓關係陷入不健康的循環。
本能需求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三選一,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三大需求:自我保存、社群連結和性驅力。這些需求在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我們常誤以為只要專注於某一種需求,就能獲得幸福。
實際上,回到M & J的例子,M其實也很重視自我保存,只是不想花時間處理她所認為的生活瑣事,並竊默默期待從J那裡獲得。而J則希望通過共同參與來增進親密感。這樣的需求差異造成彼此的衝突。
先認識,再擁抱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總是先認識對方,才能進一步走向擁抱與連結。面對本能需求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想真正擁抱自己的三種本能需求,首先必須了解自己對這三種需求的看法,並評估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
例如,過去你可能不太在意自我保存需求,因為你一個人生活。但當你與伴侶共同生活時,自我保存不再僅僅是個人的事,而是雙方共同的需求。又或者,過去你可以輕鬆滿足自己的自我保存需求,但現在你可能希望兩個人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樣的期待自然會有所變化。
親密關係的幸福,並不僅僅來自共同的興趣或性格契合,還包括對彼此本能需求的理解與平衡。你是否曾經觀察過自己或伴侶的本能需求呢?
當我們能看見行為背後的需求與期待時,我們便能轉化這些需求,並找到更深層、更核心的共同滿足點,進而讓關係更加和諧幸福。
#幸福關係 #親密關係 #本能原力#愛情 #心靈成長 #Instincts #本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