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
文:陳思宏(轉載請著名出處)
最近陪孩子學習做鍬形蟲的標本時,被老師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標本,你希望它的翅膀『展開』或『合起來』的?」
孩子很快地說:「我要做合起來的。」
這個回應讓我們感到有點驚訝,因為從視覺上來看,展翅的標本更氣勢磅礡,能展示昆蟲的全貌。
老師點點頭說,「其實我也比較喜歡做不展翅的昆蟲標本。」
他解釋說,昆蟲的翅膀其實很脆弱,即使活著的時候也不常展開,因為那會消耗大量能量。因此,他慢慢地就習慣讓昆蟲保持一種自然舒適的姿態。
孩子的選擇,不禁讓我反思,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能讓身邊的人用舒服的方式做自己?還是我期望他們能適應我的習慣和喜好?
做自己需要練習
我的好友G,研究九型人格已有十幾年的時間,很清楚自己的主要人格為二型助人型。近幾年,G意識到自己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健康和時間。因此,他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希望能先好好地愛自己。(關於助人型特質請參閱網站: https://asiaenneagram.com/types/)
他分享了這個過程中的挑戰:「因為我開始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所以經常需要拒絕他人的請求。家人和朋友有時會反應說,『你以前不是這樣的,怎麼現在變得這麼自我?』
他坦言,雖然這樣的話讓他內心感到不安,但他會在平靜下來後對自己說:「沒錯,我現在就是這樣。」然後會溫暖且堅定地告訴他們:「我很愛你們,但我現在真的需要一些時間獨處,所以暫時幫不了你們。」
做自己、為別人、愛別人
《越有人性,越有神性》一書中,作者談到生命的三個幅度:做自己、為別人、愛別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在「做自己」和「為別人」兩個向度中來回,要嘛忽略他人,要嘛犧牲自己的喜好來迎合對方,彷彿這兩者是二元對立的。
圖片擷取自《越有人性,越有神性》
然而,「做自己」並不是放任自我中的小我,「為他人」也不應是犧牲自己的本質。這兩者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狀態,而是流動共存的。而共存的基礎是「愛」——因為有愛,我們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因為有愛,所以也允許對方做自己。
當這兩者陷入二元對立的狀態時,自己和他人一定都會受傷;當我們能好好地愛自己時,不僅能放鬆人格小我的執著,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能關心他人的需要。
我在想,我的孩子很愛他的鍬形蟲,所以希望它能保持原本的樣貌;G深愛他的家人和朋友,同時也愛自己,因此能夠溫柔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勇敢地堅持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看著孩子完成的標本,我在心中默許,希望能與孩子一起學習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感謝孩子帶給我的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