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吃一口就能滿足?】看清你的本能傾向

最近很喜歡這本書──《輕鬆駕馭意志力》。書中提到許多科學實驗,透過這些實驗,可以更了解人的狀態與構造。另外,還提供讀者一些實際操練的方法,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其中有一篇關於「為什麼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介紹了多巴胺的作用。透過這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九型人格的「本能傾向(The Instinctual variants)」。

「多巴胺」滿足我們的期待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在百貨公司美食街時,一聞到濃濃的麵包香,就不由自主地走進麵包店?或是經過鹽酥雞攤販時,就忍不住停下來,買一份香脆的鹽酥雞?

其實,這都是因為「多巴胺」!當我們遇到任何自認為能馬上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物(例如誘人的食物、咖啡的香氣、商品半價標示)時,大腦就會啟動酬賞系統,並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更急切的認定自己需要這樣東西。

多巴胺很重要,因為當期待產生時,我們就會進食、工作或求愛。缺少多巴胺,會讓我們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致,也減少了努力的動機。

然而,多巴胺上升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感。多巴胺的角色在於激發行動,而不是提供快樂感。意思是,多巴胺會讓我們期待酬賞,而不是真正體驗酬賞。

大腦的酬賞系統只知道「要不要期待」某樣東西,卻不知道「該不該期待」它。當我們聞到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香氣(紅燒蹄膀、鹽酥雞、甜甜圈、蛋糕等)時,大腦就會分泌大量多巴胺。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容易獲取這些食物,那麼這項本能是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所需的養分。但如果我們身處在時常可以吃到大魚大肉的環境中,這就會導致肥胖與疾病。

「本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要

每個人對於酬賞物品的刺激不太相同,有些人對於美食、舒適環境特別無法抗拒;有些人對臉書、推特等社交互動特別敏感;有些則特別在意與他人或物品間的親密感。當我們去取得這些酬賞時,會覺得很舒服;相反的,如果我們無法獲得這些酬賞,會感到挫折,甚至憤怒

九型人格理論中,認為人除了九種型態之外,還有三類本能傾向:自我保護本能(Self-Preservation Instinct)、社交性本能(Social Instinct)、親密性本能(Attractive Instinct)。本能傾向與性格型態不太相同,性格型態較偏向心理層面,而本能傾向是生理部分,就像多巴胺一樣,屬於生物性的本能,是非常反射性的需要,能幫助人類維持生存能力。

下面是對於這三類本能傾向的概略介紹:

自我保護本能傾向特別著重在與「我」相關的外在事物上,像是房子、溫度、食物、家中的擺設……,透過這些事物,可以使一個人擁有基本的生存安全感,就像是遠古時代的人,會開始建造茅草房,以遮風避雨;也會生火,加以保暖和烤肉。以此本能傾向為主的人,通常會對外在環境改變特別敏感,因此他們會期待時時維持熟悉、舒適的感覺。

社群探索本能傾向特別注重在群體互動上。以這個本能傾向為主的人,並非特別喜愛或擅長社交活動,但會特別在意人際團體的歸屬感。比如遠古時代的人,發現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擊倒一頭大象,所以他們會集合群體的力量,大家一起完成,以求生存;或者是一個家庭中,男性需要出去打獵,無法照顧家中生病的人,所以會依賴他人協助,彼此照料。以這個本能傾向為主的人,會努力融入一些團體中,可能透過活動、聚會、組織團體的方式,滿足需要。

親密传递本能傾向特別渴望更深層連結的感覺。這個本能是想要展現自己,吸引對方,並且與對方有更進一步的接觸。比如在某些部落,有所謂的求偶舞,透過求偶舞,展現自己的渴望,並且吸引對方的注意。以這個本能傾向為主的人,不代表他們特別性感或有吸引力,但當他們遇到一個與自己頻道相同的人時,會特別想要展現自己的吸引力。另外,親密性本能不僅止於吸引人,吸引的對象有可能是音樂、食物、書……。

向老鼠一樣盲目追求快感?

在《輕鬆駕馭意志力》中,還提到奧茲和米爾納的一個實驗,他們用電擊刺激老鼠的快樂中樞,結果老鼠為了獲得這種腦部刺激,不斷地主動電擊自己,直到疲累不堪而倒地。

大多數人會偏向於某一類或兩類本能傾向,就像是我們特別想要得到某些酬賞,為了要得到這些酬賞,可以不惜犧牲其他東西。比如以自我保護本能為主的人,在活動中可能會非常在意周圍的環境,如果環境無法達到期待時,他們會無法專心與人互動,好好融入團體當中;以親密性本能為主的人,可能會太過專注於與某一個人深度交談,而忽略了團體中的其他人。

每個人都需要這三類本能傾向,也都具備這些傾向。但很多時候我們過度想要滿足其中一樣,而犧牲了另外一樣。在人際相處上,我們也很容易因為雙方的酬賞系統不同,而感到不滿。

你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是否專注在某一類本能傾向上?這個過程和結果,帶給你的滿足多,還是壓力多?你要如何平衡這三類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