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小偷還是魔法師?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一部貼切描述香港50年前社會文化的電影,各角色的人物性格都符合當時的背景。身為香港人的我,對這部電影更有一種特殊的溫馨感。從影片中的羅太、羅生、羅進一,可以一窺三種不同性格型態的特質。 

當「佳」遇到「難」

吳君如飾演的羅太是個樂觀積極、能言善道的女性,任達華飾演的羅生則是個謹慎小心、保守內斂的男性。他們常說,「鞋」這個字,一半是「難」,另一半是「佳」。羅太總能看見讓生活變「佳」的可能性,而羅生卻常常想到,佳完又要變「難」了!

羅太像是七型人,抱持無限樂觀的態度,即使艱難的困境接踵而來,仍然相信終會否極泰來。這就像七型人的信念:前方一定有更好的事物等著我,所以我必須持續嘗試新東西。因為永遠對下一件美好事物懷抱期待,七型人總是充滿豐沛的體力和行動力。

羅生則像六型人,一方面相信母親所說的,兄弟倆,一人管頭一人管腳,肯定不會差;另一方面也明白前方困難不斷,每天都要兢兢業業的過日子。相對於七型人,六型人容易聚焦於生活的困難面,因為他們相信,只要稍不注意,危機隨時會出現,唯有時時保持危機感,才能確保安全無事。

要「互補」還是要「相同」?

電影分享會中,有朋友認為羅生和羅太是完美的組合,羅生的謹慎細心,成就羅太隨性的天南地北;羅太的樂觀積極,讓羅生不致陷入無可救藥的悲觀。的確,兩人在影片中展現出完美的互補,但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大的包容,又需要多少的相互理解?

許多學員都有這樣的疑問:「挑選伴侶時,相似性格的較合適,還是互補性格的較合適呢?」我認為,每個人自有不同的論斷,唯一能確定的是,無論彼此的特質是相似還是互補,相處時都會遇到挑戰:特質互補的伴侶能夠彼此協助,但也容易產生摩擦;特質相似的伴侶擁有良好的默契,但容易陷入共同的困境。

生活的破碎,是生命成熟的開端

「銅牌比金牌還難拿,因為我從來沒有拿過銅牌。」這句很臭屁的話,出自於大兒子羅進一的口中。他是典型的家族英雄,是父母的驕傲、弟弟的偶像,也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模範生。他不只相貌堂堂、學業優良,更是班上的佼佼者。羅進一有著三型人的特質,努力成為第一名,也享受在聚光燈下的感覺。

即使他的生活已充滿掌聲,總能成為目光的焦點,卻仍然無法跨越家庭窮困這道關卡。當羅進一前往女友家中拜訪,看見與自己天壤地別的家庭環境時,自信心立刻崩解,臉上的光彩不再,優秀的成績也漸漸消失。根據九型人格理論,當三型人遇到重大挫折時,自信和行動力都會瓦解,跑到低能量的九型躲起來,等待重新站起的時機。

夥伴明德分享時提到:「生活的破碎,是生命成熟的開端。」的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往往是逼迫我們改變的契機,無論哪一種性格型態都是如此。當我們的信念因為這些事件而瓦解時,我們便不再是父母親捧在手心上,極致呵護的孩子,而是能夠自己承擔責任的成人。

歲月,究竟是竊取時間的小偷,還是能讓生命變得豐富的魔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