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鏡像│滿足內心的缺憾感

文:陳思宏(轉載請著名出處)

金錢是人格信念的延伸,當我們看見自己,也能更清楚自己與錢的關係……

巷子內的麵包店瀰漫著誘人的奶油和麵包香味,七歲的小安在店內來回踱步,目光緊緊鎖定在架上琳瑯滿目的麵包上。

「快點,選好了嗎?」媽媽終於忍不住催促道。

小安猶豫了三十秒,終於結結巴巴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要蔥麵包,也想要鹽可頌,但又想要肉鬆麵包。」

媽媽溫和地回應:「今天選一樣就好,選明天早餐要吃的。」

經過一番掙扎,小安選擇了蔥麵包。

「確定了?」媽媽清楚小安的個性,特別再次詢問。

小安點點頭,把麵包拿到收銀機前,低著頭走到門口。

兩人剛走出麵包店,立刻聽到小安的聲音:「我想要鹽可頌,真的好想要。」

「那我們下次再買吧。」

在回家的路上,小安不斷重複著:「我真的好想吃鹽可頌……」

聽了將近十分鐘的碎碎念,媽媽終於忍不住說:「剛剛不是你自己選的蔥麵包嗎?以後選之前好好想清楚。」

「但我現在才覺得應該要吃鹽可頌啊!」小安哭著,眼淚汪汪地望向媽媽。

媽媽深吸了一口氣,抱著小安說:「好吧,明天我們再去買,好嗎?」


這是我家小安的日常一幕,他有一個特點:對尚未獲得的事物充滿渴望,但一旦擁有,又迅速感到失落。這種情緒波動不僅在小事上如選擇早餐時顯現,在重要的事情上如獲得期待已久的禮物也一樣。

雖然許多孩子可能都有類似的體驗,但在小安身上特別明顯。因此,當媽媽回來分享這段互動時,引發了我對小安人格特質及其行為反應間關聯的深思。

在我看來,小安的行為透露出一種深層的內心缺憾感,彷彿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渴望的東西。當他得到某樣想要的物品時,這種缺憾感會迫使他的注意力轉向其他尚未獲得的目標,使他始終處於一種不滿足狀態。

這聽起似乎有點矛盾:為什麼在獲得所求之後,卻又落入失落的情感中?若要深究背後的原因,我們需要考量到自我形象和內在信念的作用。但這次我想將焦點放在,這種內心缺憾感如何影響我們對金錢的使用。

一位朋友曾經分享,他發現自己會購買過多的物品,因為總感覺買到的不是真正想要的。當有經濟能力時,他便會立即購入下一件物品。例如,他購買了許多衣服,這些衣服在購買時似乎都是心之所向,覺得若不買必定會後悔,但最終大多數衣服都被擱置,而他更經常穿著其他衣物。

雖然用金錢試圖填補內心的空洞固然是一種選擇,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自己正做出這樣的選擇。如果我們能清晰認識到這種缺憾感對自己的影響,是否會有所轉變?是否會尋求不同的方式來滿足這種缺憾,或是用不同的方法來運用金錢?

也許你會好奇,哪些人格特質會體驗到這種缺憾感,以及他們對這種感受的反應是否會有所不同?在這裡,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分享你們的想法。

#金錢鏡像

#金錢與缺憾感

#九型人格

#自我認識

#自我金錢人際關係

#九型人格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