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型人的善良與堅持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米爾‧罕被稱為「印度的良心」,他本人應該是一型人,而他在影片中飾演的瑪哈維亞看來也是一型人(但瑪哈維亞本人的性格則不清楚)。我並不打算在這裡討論他為什麼像一型人,而是想進一步透過這部影片,幫助我們更了解一型人的美好和內在衝突。
是理想,還是瘋子?
瑪哈維亞一直有個理想,就是替印度贏得摔角金牌。但因為現實的殘酷,讓理想變成夢想。就在他即將放棄夢想時,兩位女兒帶給了他新希望。有人認為他自私,為了讓自己圓夢,女兒被人嘲笑;有人說他失心瘋,竟然敢讓女性與男性摔角;有人覺得他執迷不悟,終究一無所有。然而,對他來說,僅僅是堅守著理想:替國家爭光,翻轉當時歧視女性的文化。
在我的課程中,許多一型人朋友會說,自己好像瘋子,整天想要多做點什麼(也確實去做了),結果卻換來許多抱怨,特別是最親近的人。這些人覺得,「這明明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你幹嘛不自量力?」「你以為自己能翻轉整個社會,算了吧!還是好好過日子。」
在這種外在壓力下,某些一型人選擇妥協或放棄,有些則是變得偏激憤愾。的確,當我們受困於現實時,很難理解這種革命式行動的意圖,我在看電影時,也覺得這位父親實在太父權主義了。
「是真實理想,還是自私的堅持?」這是只有自己才能清楚的事。對一型人而言,必須靜下心,聆聽自己內心堅持的聲音。同時,也要在堅持的過程中,不斷回看自己最初、最美好的理想。
只是要一句「被認同」
然而,只要是美好的理想,就能夠無所忌憚的為所欲為嗎?
在影片中,有一幕令我動容:女兒含淚拿著金牌給父親,父親回她:「我以妳為榮。」更重要的是這位旁白侄子的內心話,「這是我們所有人等了一輩子的話。」
一型人不斷的跟自己較勁,既然不覺得自己做得好,當然也很難看見別人做得好,又或者是覺得做得好是理所當然的。一型人常有這樣的錯誤信念:要是滿意現況,就代表不會再進步。
影片中,兩位女兒很幸運,能夠得到父親的認可。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這句話。我聽過許多學員分享,被一型家長善意傷害的故事。他們幾乎都會談到:「沒有被父/母親讚美過;在他面前好像永遠都做不好。」(不是只有一型父母才會這樣做,但一型父母很容易出現這個狀況。)
一型人的功課,就是要學習欣賞並認同自己和他人。也要提醒自己,認同不代表接受現狀,而是看見過程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