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性看性格模式需求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已邁入資訊時代,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然而,當我們在思考關於「人」的問題時,是否有跟上時代的變化,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一起看看以下三個時代的狀況吧!
單一需求的農業時代
在農業時代,早上起床去農地,會依照時節需要播種插秧,直到日落回家休息睡覺。工作流程清楚明白,因此通常不太需要考慮自己的性格模式。最容易出現互動摩擦的地方,大概就是和家人、朋友之間的交流。但家中通常是父權主義,而朋友之間合則來,不合則去,對於性格模式並無急迫了解的需求。
行為取向的工業時代
在工業時代,一群人被綁在一起工作,且彼此之間的行為模式都環環相扣,前一人的小誤差,可能造成後面的大漏洞,因此人與人開始產生衝突。然而,工業時代對人的需求為機械功能導向,意指在工作中,人們不需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要能規律且有效的完成任務即可。此階段的需求,主要是了解人的「外在行為模式」──無論你本身屬於哪一種性格,只要知道自己在工作時的慣性模式,並且有效的調整行為以符合工作需求即可。
因此,許多相關的性格理論紛紛出現,這些理論的共通點是:強調行為的可塑性,以及人們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反應模式。例如,在家中不喜歡發言的人,在工作中卻能辯才無礙。這個時代對性格的要求,主要是了解人「現在」的行為模式,以及如何塑造出提升績效的合作方法。
多工多變的資訊時代
資訊時代的特色就是變化無常,且人人多工。例如,上週的可用的方法,到了下週也許已經過時;一名員工的工作內容可能同時包括工廠加工、貨品裝箱運送、行銷企劃等;員工需要突破舊有思維,產生跳躍性的創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時常會發現單純談論行為模式的性格理論很難打中人心,因為幾乎人人都「被迫」學會成為變色龍。
課程中,常有學員提出這樣的困擾──「我很難看見自己的性格模式,20歲、30歲、40歲的我,分別展現出不同的樣貌;我跟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相處方式都不一樣。」我會告訴他們,這絕對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越來越不允許人們做自己。矛盾的是,在資訊時代中,又不斷強調看見真實自己的重要性。
人本身就是「適應環境」的生物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沒有純粹的內向者或外向者,這樣的人是要在精神病院的。」每個人都有適應環境、調整自己的能力,這是在社會群體中的生存本能。如果從時代演變來看,可以發現農業和工業時代,因為交通不便、工作單純、資訊傳播慢等原因,人們不必擁有太多改變能力,例如,有人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個村莊或同一間公司,他可能永遠不知道海的對岸是什麼樣子,因此他所面對的文化變化性也不大。
然而在資訊時代中,有人才二十幾歲就走遍九大洲;透過Google,人人都可以看數千公里之外的世界。每當一個新訊息產生時,人們就必須挑戰自己的舊有思維,幾乎每時每刻都被要求要「自我調整」。現時代的挑戰任務,不單只是缺乏調整能力,而是如何在不斷的適應環境中,回到「我原本的樣子」。
認識性格,並不是要拭去適應環境能力
無論人有多麼會變,仍然保有所謂的天生氣質,這也是九型人格中的「核心型態」。有人會擔心,如果看見自己的性格,原本所擅長的適應能力是否會消失?其實不然,學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當你看見自己的核心模式,便更能駕馭種種習得的能力。
有人認為,所謂「原本的樣子」重要嗎?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一直演下去就可以了。對我而言,看見自己的核心性格,就是看見自己「耗電」的狀況,並且找回「充電」的方式。
九型人格的美妙之處在於,透過行為層面的探索,可以一層一層往內看見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了解內在動機之後,又能再次思索該如何回應多變的環境,找回自主權。一旦真實看見對方的內在動機,便不會再將他視為單純行為的有機體,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想,這就是回應資訊時代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