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己的健康階梯──孩子與我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PhotoGrid_1464841817588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七個月大了,內心總擔心陪他的時間不夠多,但每次抱著他、跟他玩的時候,卻又感到一絲絲的張力:想著工作、想著手機訊息、想著喜愛的球賽……;同時,也會覺得時間已過了很久,孩子怎麼還不睡呢?只要他睡了,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去做「自己的事」。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挑戰自己的健康階梯(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臨在能力是健康階梯的指標

Riso-Hudson提出的健康階梯,就是強調我們的臨在(Be present)能力,越高程度者,越能意識自己的狀態,並且做出自主性的行動,而非反應式的回應。臨在的困難在於:我們會關注到自己內在的衝突、難過、不舒服等感受,以及自己許多僵化的慣性思維。這些不舒適的感受,會促使我們尋找各種方式來分散注意力,像手機、電腦、白日夢、書籍……等。

孩子是天生的挑戰者

由於孩子沒有任何外在教導、思想的干擾,他們是單純的臨在(年紀越小越純粹)。他們會完全的處在每一個當下,直接反應內在的感受:愉快、不愉快。所以當父母親真實地陪伴孩子時,也會「被迫」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這個感受可能是孩子帶給你的,也可能是其他過去經驗帶來的。此時,我們的不舒適感,如無聊、擔憂、煩躁、生氣……便伴隨而生。

我發現與孩子相處時,會特別容易覺得自己很忙,好像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沒做,必須要趕快完成,但實際想想,很多時候只是想要「喘口氣」。當然,喘口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其實孩子在提醒我們:「我們是否不臨在了?」

讓「挑戰者」成為「成就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出三種反應:一、離開現場,找尋其他事物讓自己回到「正常」的模式;二、留在現場,但以放空分神、想其他事情的方式面對;三、留在現場,與孩子一起,關注這樣的感受,經驗但不直接回應它。

前兩種是較常出現的反應,而第三種則是幫助我們提高健康度的方式。如果注意到自己出現「我必須要馬上去處理一下事情」的念頭時,我會問自己「能不能再停留一下?」(爐子燒焦之類的急事就不能這樣做喔!)這時,我的內心通常會比較平靜,直到下一次的挑戰出現(可能是三分鐘,也可能是三十分鐘)。

孩子的出現,可以幫助我們更真實的看見自己的狀態,提高內在健康程度;另一方面,孩子也需要更多真實臨在的模範。Andrew,希望我們能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