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幸福嗎?
台灣從2013年開始參考國民幸福指數,借此衡量國家福祉。但近期社會上令人遺憾的事卻仍然不斷發生。我一直感到納悶,台灣人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直到上週在某單位進行領導力課程時,我的腦中突然靈光乍現。
環境的健康程度會影響個人健康程度
在九型人格中,我們強調人格不只是單點固定的性格特質,而是包含著橫向與縱向的動態變化。因此在自我探索時,一定要觀察自己性格狀態的變動。簡單來說,當我們的狀態越健康時,包容力就越強,也較能自在的展現性格特質;相反的,健康程度越低時,自主性也越低,很容易產生「身不由己」之感。
在領導課程中,我很強調「組織」的健康程度。因為組織健康程度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個人的健康程度。例如,如果待在《甄嬛傳》中的紫禁城,同事間相互陷害、沒有信任感,就算是健康的個體也很難展現健康的特質。所以我在課程中都會讓學員先對組織做檢測,再看個人的性格特質。
「一切都很美好」並非鄉愿的鴕鳥心態,而是真誠的看見自己與他人的連結。假設組織環境落在這個狀態,員工必定非常熱愛這個工作環境,甚至可能捨不得回家;反之,若組織會令人感到「待在這裡簡直生不如死」,即使是高健康程度的員工,也會不時表現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那麼,「台灣」這個組織的健康程度如何呢?
台灣,幸福嗎?
十多年前,一位西班牙籍神父告訴我,「台灣真的很漂亮,也很棒,但很奇怪,你們台灣人都沒感覺。」後來這十年跑了幾個國家,才深深的感受到台灣真是一個寶島。在台灣,只要一個多小時,就能從忙亂的台北市,跑到美麗的山上或海邊;無論多晚,幾乎都可以找到地方吃飯;整體環境算是乾乾淨淨,人們也都客客氣氣。
但為什麼在那麼好的地方,抱怨聲卻從不間斷?
被誤認為鬼島的寶島
從我的角度,台灣應該落在健康程度「二」或「三」之間,是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寶島;但媒體卻不斷提醒我們生活其實很難過,並暗示我們都生活在「四」或「五」之間的鬼島。
當人身處在不健康的環境下,勢必感到壓力、挫折,和不滿足,而不滿足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人因不滿足的憤怒而行動。所以我們慢慢的被催眠,因為不幸福,所以要反抗、要抗爭。但媒體上的新聞,時常讓我疑惑,「這真是我住的地方嗎?」
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
的確,台灣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要努力,像是政治亂象、經濟低迷等。但人民的純樸與熱情,其實早已將這塊土地塑造成健康美好的環境。我們能接納不同的聲音、會看見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努力打拼、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資源,人與人之間也有相當的信任程度。
我要說,台灣真的有著健康舒服的環境。
很多人說,幸福就是知足;對我而言,處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是要知足,而是要感恩,因為我們實在擁有太多了。因為感恩,所以要更努力的付出自己的能力,替這塊土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