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學九型】當韋小寶遇到澄觀

金庸刻劃人物非常的細膩,我相信這也是金庸的小說那麼吸引人的原因之一。《鹿鼎記》是他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主角活潑、好動、喜歡玩樂、不喜歡痛苦的韋小寶,有著明顯七型人特質。其中一段講到韋小寶被康熙派到少林寺帶髮出家,少林寺的澄觀大師,則有著鮮明的五型人特質,這兩個人遇到一起,也讓小說帶到另一段高潮。

韋小寶也是金庸小說中唯一一個不會武功的主角,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也因此雖然他有許多武功高強的名師,卻都只學到三角貓的工夫。韋小寶在少林寺時,原本也想跟澄觀學個一招半式,看到澄觀用了「一指禪」的工夫,想說只要用手指彈一彈就是一們功夫,又聽到澄觀說這不難學,就馬上要澄觀教他,誰知道澄觀的不難學,需要至少四五十年才能學會,讓韋小寶馬上打消了念頭,叫澄觀快去找可以「更快」學會的武功。

七型人做事或學習的時候,常會給人很心急的印象,一方面是他們學習能力快,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急著想要做其他事情。七型人省下來的時間,通常是想要滿足他們滿腦子的計畫,或是找尋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對七型人而言,要他們花數十年專研一樣事物,是一件不太實際的事情,因為無論七型人學什麼,他們都是希望能借此能達到讓自己生活更愉快的目的,因此,如果要花太多的時間或精力時,就會讓七型人感到「本末倒置」的感覺。就像書中韋小寶心想的:「管你排第三也好,第七十三也好,老子前世不修,似乎沒從娘胎裡帶來什麼武功,要花四十二年時光來練這指法,我和那小妞兒都是五六十歲老頭子,老太婆啦。老子還練個屁!

反觀五型人的澄觀,則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書中說澄觀是個「武呆子」,他博覽武學典籍、潛心武學,所知極為廣博,對世事一竅不通,為人有些癡癡呆呆,但於各家各派的武功卻分辨精到。五型人對於學習的認真度就像如此,他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或事物,無法像七型人概念式的學習,一定會希望能夠徹底的學習通透。

當我們看澄觀與韋小寶之間的對談時,可以看到他們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七型人是跳躍性思考,五型人則是直線性思考,因此會看到兩個人說話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但也增添了小說許多的樂趣。

兩個不同型態的人相處時,常常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這也是衝突或爭執的一個起點,當我們開始了解、開始體諒,我們就會開始找到面對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