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容易被孩子激怒嗎?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學習九型人格,難免關注自己孩子的性格特質,總是想著,能不能更懂他。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很明顯看出兩個孩子的不同特質。一個較愛吃,情緒表現較明顯;另一個時常懶得吃,也較安靜。觀察孩子的先天氣質差異,是非常有趣的事,但更有趣的發現是,父母親容易被孩子激怒的點也有所不同。
父母從自己的世界看孩子
大兒子愛動、愛變,面對不開心的事情,總是快速地轉移注意力。這些都是讓我感到自在的特質,因為我也喜歡改變、一心多用;但因為他不專注,導致速度變慢,卻容易讓我抓狂。
這時你可能會想,哪個小孩不分心,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偶爾搗蛋吧!的確,所有孩子都有這些特質,所以重點在於父母親如何看待孩子的特質。例如,我老婆對效率這件事的態度,就與我截然不同,所以她可以花30分鐘一邊跟孩子講故事、一邊幫他慢慢刷牙;不過當她帶孩子外出時,若孩子玩得不想離開或突然失控,有時就讓她手足無措。
我們在看待孩子的天生氣質或人格特質時,其實早已戴上一副有色眼鏡,用主觀的方式分析詮釋他們的樣貌。孩子是我們自我認識的鏡子,了解孩子氣質,其實是為了認清自己的人格特質。
沒有完全的適性而教,只有不斷提升同理能力
有些人會說,了解孩子的氣質,就能適性而教。我認為這只對了一半,因為父母親不可能完全順著孩子的氣質教導,這只是理想,而且是崇高的理想。真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還是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這副眼鏡,也就是九型人格所談的性格特質。
父母能做的事,就是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注意自己如何評斷孩子的樣貌。當我們注意到自己戴上有色眼鏡時,才有機會同理孩子,明白雙方有著不同的標準;又或者在自己最容易被孩子激怒的行為上,找尋他人協助。
2-5歲是重要時期
雖然孩童氣質是天生的,但對父母親的影響,其實是孩童兩歲以後。一歲以前,孩子大部分都在床上,最多就是哭。這時觀察孩童的氣質,主要是為了明白造成他們哭鬧的原因。
當孩子開始走路、與他人互動以後,天生氣質便越顯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如何待人處事。例如出遊時,要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互動,要如何面對陌生環境和不規律的作息時間……等。正因如此,才出現所謂「恐怖的兩歲」,以及「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說法。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認識自己的先天氣質,並且在父母的規範下,以及同學、老師的反應中,試著找出一套自己的反應模式。
如果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氣質樣貌,以及自己的性格模式,就能減少雙方的摩擦機會,也能讓孩子認識到不同面向的特質需要,提升孩子的性格健康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