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憶─我的性格與記憶

文:陳思宏(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日的記憶》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的一部電影,其中包含四部短片,真實描述了失智老人及其親友的心路歷程。一方面,讓更多人能了解失智老人的情況;另一方面,導演們很巧妙地讓觀眾思考「記憶」與我們的關係。

在學習九型人格或其他性格的知識時,常提到自我認識或自我成長。這一切的起點,就是要去尋找關於我們自己「昨日的記憶」。當我們真實面對這些記憶時,自我成長才會開始。

愛恨情仇的「記憶」

當聽到「失憶」時,你的感覺是什麼?失落、擔心、難過……,還是開心?「記憶」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我們可能希望不愉快的記憶消失,又希望留住所有美好的記憶;希望對方忘記自己的糗事,又希望對方總念著自己的好。

《阿霞的掛鐘》短片中,失憶的阿霞(譚艾珍 飾)不斷重複著兒子出事的三十年前,卻不記得近三十年的事情。好友老莊(顧寶明 飾)最後受不了,生氣的說:「你要回到過去,為什麼偏偏是三十年,現在怎麼辦?」老莊難過的不完全是阿霞失憶,更因為那些記憶是他們之間的美好回憶。

而我們呢?是否也寧願停留在美好記憶之中?

把記憶放下,專注體會生活中的驚喜

另一段短片《我愛恰恰》中,陳尚厚(丁強 飾)不記得昨天發生的事情,也不記得以前的過去,除了某些片段記憶。對他而言,每天彷彿都是新的驚喜。

記憶幫助我們快速判斷或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同時也可能阻斷我們享受當下的驚喜。

開過手排車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第一次上路,會全神貫注地看著前方,注意什麼時候要踩離合器、換檔、打燈、轉彎、停車,這時如果有同車的人和你說話,你一定無法好好應答。但過了一陣子,你不但可以同時分神聊天,甚至一邊吃東西或想事情。

然而,如果我們無法記憶過去,雖然每天都可能感受到無比的驚喜,卻會像小孩子一樣,事事都要重新學習,很多事情可能都無法完成。所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看見自己的記憶,學會把這些記憶放下而不是忘記,並且體驗當下生活中的驚喜。

要活在記憶還是現實中?

《我愛恰恰》中陳尚厚一句:「我什麼都不怕,就怕忘記我老婆。」讓照顧他的老婆紅了雙眼。到底陳尚厚是活在過去的記憶裡,還是驚喜地體驗著現在的生活?

人的性格行為模式,是透過生活中的事件,隨著個人的需要,慢慢累積而成,當中也包含了許多對過去的記憶。人的性格模式造就我們的慣性行為與思考模式,這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性格模式本身不會隨著我們成長而改變,除非我們意識到它,並選擇是否繼續採取這樣的模式。換句話說,要活在記憶或現實中,取決於我們自己,只有當我們想要改變時,這一切才會不同。

祝福大家在新的蛇年中,都能活得越來越自在!